“第二策,乃是防治之法,治大國若烹小鮮,治理蝗災,如同治水,堵不如疏,等蝗蟲成災之后,再想辦法撲救,不過是亡羊補牢。”
“想要減少蝗災,甚至徹底解決蝗災,就必須讓百姓們知曉如何防治......”
“從古至今,蝗災次數多如牛毛,幾乎每年都會出現,臣搜集了大量蝗蟲生長的資料和歷代蝗災的記錄,得到了一個結論?!?br/>
周貞文款款而談著,開始仔細介紹蝗蟲這種生物的生活習性、生長特點。
女帝梁照和眾位大臣聽得很認真,戶部尚書汲古更是奮筆疾書,不斷記錄著周貞文所言。
“蝗災基本上都出現在旱災之后,湖泊干枯成為涸澤,干旱、溫暖的環(huán)境給了蝗蟲大量繁殖的機會......經過總結,蝗蟲大量繁殖需要的條件是,一干枯缺水的荒地,二土地留有空隙,三植被覆蓋稀疏,符合這些條件的地方,就容易出現蟲卵,大量繁殖蝗蟲幼蟲,形成蝗災?!?br/>
“所以,臣提出來的第二個防治之法,從幾個方面,來徹底根治蝗災?!?br/>
“首先,讓百姓去田地里尋找是否有像蜂巢一般的小孔,一旦發(fā)現,用土鍬挖起,查看是否有蝗蟲的卵,如果有的話,就立刻挖起來,用火燒之?!?br/>
“其次,可以在蝗災多發(fā)之地,種植一些蝗蟲不喜歡吃的農作物,比如說,黃豆,綠豆,黑豆,芝麻,棉花,蕎麥......”
“同時,讓百姓養(yǎng)殖一些雞鴨等家禽,一只成年鴨,一天就能吃上百只蝗蟲......”
“還可以利用石灰和稻草灰來進行防治,將這些東西,涂抹在莊稼上,就可以避免蝗蟲的啃食......”
周貞文洋洋灑灑一口氣說了十幾種防治之法,其中包括物理層面、生物層面、化學層面,幾乎包含了他前世所知道的絕大多數處理方法。
這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積累下來的防治之法。
“原來如此!”
“防治蝗蟲原來有這么多的學問?”
“受教了!”
“若天下百姓皆能學會,蝗災自然不可能會形成......”
眾大臣們紛紛點頭,一副受教的模樣。
女帝梁照也面露驚訝之色,她也沒想到周貞文居然對于治理蝗蟲有這么多的獨特見解?
眾大臣之所以感到驚訝和受教,是因為在大荒防治蝗蟲之法,并沒有成體系,也沒有官員著書作論,很大程度上,都依賴于百姓自發(fā)的行為,官府配合治理。
這也導致蝗災頻發(f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