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一部電影,不同的觀眾,會看到不同的東西,也會有不同的感受。
都是國內大導演,陳謀智看《泰坦尼克號》更關注里面眾人在災難面前展現(xiàn)出的不同人性,而不像馬林更偏重里面的愛情,以及這部影片之中哪些元素在符合如今的電影市場。
陳謀智如今六十多,兒孫滿堂。這些年,他的影片之中,愛情元素或許有,卻已經(jīng)越來越少。
他已經(jīng)過了探討愛情的年齡階段了。
而馬林就不一樣。
他如今還是一個單身狗,再加上他的電影,相對于陳謀智來說,更偏向商業(yè)。
所以,他不管自己拍攝的影片,還是觀看別人的影片,無疑更關注其商業(yè)元素,而非藝術內涵。
而張剛的話語雖短,卻二則兼顧。
或許是因為張剛致力于電影商業(yè)和藝術的協(xié)調,或許是因為他主導金龍獎以來留下的一個習慣。
“你這部電影參加金龍獎么?”陳謀智忽然問道。
“應該上映之后再參加?!便鍓m說道。
“如此也好。”張剛點了點頭。
對于金龍獎來說,這雖然是一部外語片,但因為導演和編劇是目光的關系,哪怕是橫掃了金龍獎,相信國內的影迷,也是完全能夠接受的。
這是一部英語片電影,但卻是一部華夏電影人的作品。
張剛自然看得出,這部影片有橫掃金龍獎的可能性。
“你那部影片,到可以拿去試試?!标惛:?聪蝰R林,說道。
“難!”馬林搖頭,說道,“不過,若是明年的話,估計更難。”
話語意思,自然是偏向上映前拿去金龍獎。
不過,馬林卻也清楚,他那部影片商業(yè)險濃厚,拿獎的難度不小。
“你這部影片準備什么時候上映?明年暑期檔?”陳謀智開口問道。
“應該是了。”沐塵點頭,說道,“怎么,難道和陳導你那部影片撞檔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