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,一處宅院。
一名身穿布衫,拿著紙扇,風(fēng)度翩翩的年輕人,站在一棵桃花樹下。
這年輕人旁邊,站在一位少年。
少年一襲白衣……
目光淡然。
“先生,今日您真欲離去?”年輕人握著紙扇,看著那不斷飄落的桃花,聲音很淡。
少年倒是平淡得很,張了張嘴,一聲輕嗯。
年輕人身體輕微顫抖“先生!在下所學(xué),有您太多的幫助,今日一別,不知何日才能相見!此時(shí),我有一事相求!”
“何事?”少年安靜了一秒,心中已有答案,但還是開口問到。
年輕人打開紙扇,輕輕扇著“某一天,我定然會(huì)化作一粒塵埃,但是,若是有朝一日您見到我后人時(shí),可否為他們帶上一句話?”
“可。”少年答應(yīng)。
年輕人繼續(xù)道“若干生命若干春,有所豐收有所貧!”
這是一首詩(shī)。
其意思,少年明白。
年輕人也明白。
又過許多年……
少年離去。
隨著時(shí)間的推移,年輕人名氣越來(lái)越大,家族也越來(lái)越強(qiáng)。
于是,在家族壯大后,他講兩句詩(shī)重新編排,寫進(jìn)了一首詩(shī)詞之中,流傳于世。
可惜啊……
時(shí)代變化莫測(cè)。